
肝硬化是各種慢性肝臟疾病發(fā)展的共同終末階段,各種導致肝臟損傷的致病因素,如病毒、酒精、損傷肝臟的藥物、自身免疫性損傷等因素持續(xù)存在,導致肝細胞反復發(fā)生炎癥、變性、壞死,同時伴隨肝細胞的再生,而肝臟細胞外基質--纖維組織也逐漸形成和堆積,并向周圍延伸,分割、破壞肝臟組成的基本單位——肝小葉結構,形成假小葉及再生結節(jié)。在假小葉內肝細胞的排列很不規(guī)則,再生的肝細胞聚集成團,這種無序排列的肝細胞是不具備肝小葉功能的,同時,肝小葉內的血管也受到破壞,導致肝細胞的能量供應出現(xiàn)障礙,這種情況就是肝硬化。
1. 早期干預,壽命可延長
代償期:肝臟功能尚能維持,及時去除病因(如抗病毒、戒酒)并積極管理,患者可長期生存,壽命接近常人。
研究數(shù)據(jù):早期肝硬化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80%-90%。
2. 晚期并發(fā)癥,風險驟增
失代償期:肝功能衰竭,可能引發(fā)腹水、肝性腦病、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,死亡率顯著升高。
肝癌風險:肝硬化患者發(fā)生肝癌的概率比常人高100倍。
關鍵結論:
肝硬化并非“絕癥”,但會顯著縮短壽命。早期發(fā)現(xiàn)、規(guī)范治療是延長生命的關鍵!

-
接種乙肝疫苗,高危人群篩查丙肝。
-
慢性肝炎患者需遵醫(yī)囑抗病毒治療。
-
戒酒:酒精是肝硬化“加速器”。
-
慎用藥物:避免濫用保健品、中草藥及不明成分藥物。
-
脂肪肝患者:控制體重,飲食少油少糖,增加運動。
-
糖尿病患者:控制血糖,預防NASH。
-
高危人群(肝炎患者、長期飲酒者等)每6個月檢查肝功能、肝臟超聲及肝纖維化指標。
-
普通人群:每年體檢關注ALT、AST等肝酶指標。
-
優(yōu)質蛋白(魚、蛋、豆制品)+ 新鮮蔬果,幫助修復肝細胞。
-
避免霉變食物(含黃曲霉毒素)、高鹽腌制食品。
濟醫(yī)廣〔2024〕第1511號